節儉,是刻在骨子里的
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,是刀刻斧鑿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文化。
近些年來,勤儉節約也是世界人民所在共同踐行的一件事?!皟€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”賢哲偉人推崇勤儉節約,是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,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;當代社會推崇勤儉節約,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,對過度消費的抵制。我們的國家正在高速的發展,發展的根源離不開資源的消耗、離不開人們的勤儉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說:“越是文明,越要崇尚節儉?!彪m然我們的生活條件極大地改善了,但崇尚節儉的精神不能丟。
被譽為小“李杜”偉大詩人李商隱在《詠史》一詩中提到: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”,其含義是告訴世人勤儉看似小事,其實卻關乎著整個國家和個人的命運。人無儉不立,家無儉不旺,國無儉不興。節儉是小到每個人、每個家庭,大到國家,都要奉行的品質。
河南是一個最懂節儉的地方。1942年7月,河南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饑荒,這場災難導致了3000萬人受災,300萬人餓死,餓殍遍地,不堪回首。當時的河南,山河破碎,三面環敵,全省半數之地被日軍侵占。多災多難的中原大地,經歷著歷史上最苦難的歲月。華北淪陷后,河南成為主戰場,一直是全國出兵出糧最多的省份之一,但早已千瘡百孔,多年的征糧征兵,青壯年都離開了土地,農民家里早已沒有存糧。1942年春天開始,河南全省滴雨未下,成片谷物在大旱中枯萎,遮天蔽日的蝗蟲席卷全省,所過之處,寸草不生。
為了確保軍糧供給,自蔣介石1940年遷都重慶后,實行了在各省直接征收糧草等生活物資制度,規定虛報災況要重懲、征實有功以嘉勉。這種獎懲制度,迫使各省只能報喜不報憂。1942年8月,蔣介石得知河南災情,糧草征繳困難。在西安主持召開緊急會議,征用所有的運輸工具,打開糧倉,把存糧運往河南,以解決駐軍的糧食問題。同時把河南農民征糧由500萬石減為250萬石。但是軍令到了糧食部長那里,250萬石變成了250萬包。一石140至150市斤,一包是200市斤,一字之差,讓河南農民的配額增加了三分之一。
當時的人們為了活命,以菜葉為食。菜葉吃完以后,就到田里挖野菜。不久野菜也吃完了,沒飯吃的饑民吃一切能入口的,先是樹葉和野草,再是爭搶樹皮,但樹皮不僅難以下咽,而且人體無法消化,因此,很多的人被活活撐死;無法生存的人們開始成群結隊背井離鄉,往陜西方向逃荒。饑荒引起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,大逃荒,火車上扒滿了人,很多人在路上就餓死,遍地尸骸慘不忍睹。因為火車數量有限,無法運送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,大部分災民只能拖家帶口步行向西。好不容易擠到了車頂的災民,火車開動后還會有很多被擠下車,在火車行進途中,被踩死、擠死、摔死的情況時有發生,擠到車上和沒擠上去的家人就此永別。
直到1943年第一季小麥的豐收以后,這場千年未見的慘烈大饑荒,總算翻過了一頁。這場災難是整個時代的悲劇。災害給河南造成的影響,直到1949年后才慢慢緩過來。
雖然那場災荒已80年之久,但留給那個時代生活在河南的人民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。如今中國在疫情下再一次崛起,生活變好了,但是先輩們所受的苦難不能被遺忘。今天提倡的光盤行動,大家都明白這么做的道理,生活條件改善后,人們就會忘記過去的艱苦,甚至不愿提起,但節儉素來就是河南人的立根之本。
節儉不僅是積累財富的一塊基石,也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所在;節儉可以提升個人的品性,厲行節儉對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;節儉的習慣表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,同時也證明一個人不是其欲望和弱點的不可救藥的犧牲品,他能夠支配自己的金錢,主宰自己的命運;節儉不僅適用于金錢問題,也適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從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時間、精力,到養成勤儉的生活習慣;節儉意味著科學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時間與金錢,意味著最明智地利用我們一生所擁有的資源。
我們深知一個節儉的人是不會懶散的,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。他精力充沛,勤奮刻苦,而且比那些奢侈浪費的人更加誠實;一個時刻奉行節儉的人,一個把節儉滲透到骨子里的人,又怎能一生貧窮?又怎能不成功呢?如果你養成了節儉的習慣,那么就意味著你具有了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,意味著你已開始主宰你自己,意味著你正在培養一些最重要的個人品質,即自力更生、獨立自主,以及聰明機智和獨創能力。換而言之,就表明了你有追求,你將會是一個卓有成就的人。
教育要從娃娃抓起,節儉的良好品德也要從小抓起。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一日三餐、吃穿用度都是來之不易的,要懂得珍惜,家長的節儉行為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,我們要身體力行、以身作則、言傳身教。(沈夢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