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把生命融入事業的黃河人 | 職工文苑 | 文章中心 | 黃河建工集團有限公司
?
職工文苑
當前位置:首頁>職工文苑>把生命融入事業的黃河人

把生命融入事業的黃河人

發布日期:2022-05-27   來源:本站   作者:張濤   閱讀:1010
分享到:

今年82歲的王愛琳,是黃河建工集團退休職工,她和老伴徐可友在黃河上奮斗了幾十年,腦子里裝滿黃河故事。近日,我專程拜訪了王愛琳,懷著崇敬的心情,聽她講述丈夫徐可友獻身治黃事業的感人事跡。

徐可友,電氣工程師,河南黃河造船第一人,河南黃河工程局(黃河建工集團前身)首臺架橋機的建造者。他1933年出生于浙江永康,18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,1956年轉業到河南黃河河務局,從此與黃河結緣。徐可友一生15次工作調動,8次職務變動,不變的,是他對事業的熱愛和忠誠。

自力更生造大船,惠及黃河數十年

上世紀70年代以前,黃河搶險,運輸石料,用的是木船,通常載重不超過20噸。載重小,速度慢,效率低,機動性差,無法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。后來,河南河務局到天津大沽、江蘇無錫購買柴油機驅動的機動船,造船周期長,資金投入大,令人望船興嘆。1969年,徐可友被派到無錫參與造船,回來后,他提出獨立自主建造“自動泊”,也就是柴油機動力船。河南河務局采納徐可友建議,成立了造船廠,并抽調徐可友任造船廠生產技術股股長。在一缺人才、二缺技術、三缺資料的情況下,徐可友買來參考書,邊學習,邊摸索,經過刻苦鉆研,硬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,靠肩扛手抬,于1973年成功建造出河南黃河第一艘雙柴油機驅動的機動船,實現了技術突破。新船長36米,寬7米,載重達到80噸,速度、載荷、工效比過去有了飛躍式發展。后來,根據黃河堤防建設需要,徐可友乘勝前進,又帶領技術人員研制出挖泥船,該船得到大規模生產應用,直至21世紀的今天,仍在河道疏浚、堤防建設中廣泛使用,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
王愛琳說:按照排序,前五艘是外購船只,6號“雙自動泊”是咱自己造的第一條船,6號以后都是自己建造的機動船。對于柴油動力船制造成功,原河南河務局副局長李青山贊道:徐可友帶領大家自力更生,成功研制出柴油動力機船,推動河南黃河走進水上運輸機械化時代。

為了黃河造船事業,徐可友付出了沉重代價。造船期間,徐可友無暇顧家,妻子臨產前,他把妻子留在招待所,自己去匯報工作。妻子忍著陣痛,手挽包袱,拖著沉重的身體,咬牙爬向招待所大門,被人發現后送進黃河醫院,才脫離危險;造船期間,徐可友鎖骨被鋼板戳斷,為了不影響工作,他選擇對家人保密,這秘密,一直保守到離世前。

革命戰士一塊磚,哪里需要哪里搬

1980年11月,渠村黃河分洪閘遭遇技術瓶頸,新安裝的56孔閘門全部無法升起,嶄新的分洪閘眼睜睜變成中看不中用的“死閘”,人們又氣又急。渠村閘是國家一級建筑物,也是黃河下游重要分洪工程,一旦大汛來臨,無法分洪,將直接危及黃河大堤和下游數千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破解難題,急需高手。關鍵時刻,河南河務局想到了全局唯一的電氣工程師徐可友,準備派他到渠村閘管理處擔任工務科副科長,排故障,解難題。

從造船廠調到渠村閘,船廠不同意,因為廠里離不開技術帶頭人;家里更不同意,因為徐可友是家里的頂梁柱。一家5口人,愛人王愛琳左手因公致殘,不能騎車,買面粉都要步行跑10多里路,每次只能抱10多斤面回家,生活十分艱辛。3個孩子還在上學,家里實在離不開徐可友。離開繁華的省城和溫馨的家,跑到360里外的大堤上天天和閘門打交道,一年只能和家人團聚一兩次,什么時間調回來還不知道。鄭州與渠村兩地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落差巨大,在集體與個人、大家與小家、優越與艱苦之間如何選擇,把徐可友推向兩難境地。

徐可友表示:革命戰士一塊磚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

就這樣,他迅速走上新的工作崗位,一頭扎進渠村閘,全身心投入技術攻關,在這里一干就是五年。期間,徐可友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下閘涵、爬機站、看圖紙、查故障、找癥結。查出問題后,他重新設計改造閘門啟閉電路,把分檔控制改為啟閉閘自動控制,增加了渠村閘啟閉門備用閘刀切換裝置,增強了分洪閘抗風險能力。徐可友帶領技術人員連續奮戰,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,消除了可預見的所有風險,終于使分洪閘起死回生。他的兩項分洪閘技術創新成果榮獲河南治黃科技成果獎。

1982年,水電部領導進行再次到渠村閘檢查工作,隨著一聲令下,56孔閘門齊刷刷同時升起,現場爆發出一陣陣掌聲……,水利部通報嘉獎接踵而至。

奉獻生命換明天,嘔心瀝血鑄經典

1994年4月建成通車的小浪底黃河公路大橋,荷載80噸,是當時國內荷載最大的公路橋。河南黃河工程局第一次承擔這么大載荷的橋梁施工,當時困難重重。大噸位橋梁吊裝所需的架橋機是施工的關鍵,為掌握技術,節省資金,單位決定自己建造架橋機。幾經周折,工程局拿到了架橋機圖紙。但是面對復雜的電路設計,當時的總工程師周五金說:徐工不審查圖紙,這個活咱們心里沒底,破解圖紙,非他不可。但當時單位唯一的電氣工程師徐可友已經退休,而且他的糖尿病已到晚期,并發癥使他雙眼幾乎失明。萬般無奈,工程局長登門,請徐可友出手幫忙。王愛琳回答:別說去小浪底工作,就算是讓老徐坐車到小浪底都很困難。徐可友忽地站起來,大聲說:你別管,我能去!就徑直走出家門。

為打破技術瓶頸,解決燃眉之急,徐可友來到施工一線。圖紙看不清,就戴上修鐘表的顯微鏡;身體挪不動,就趴在床上寫說明,不顧休息,不知疲倦。圖紙一一破解,架橋機終于建造成功。

當徐可友回到家,妻子見他兩眼像“小紅燈籠”,急忙陪他到醫院做全面檢查。透視時,醫生發現徐可友食道有異物。再三追問下,徐可友告訴妻子,是在造船的時候,鋼板碰斷了鎖骨,骨頭茬子把食道頂起一個包,徐可友怕妻子不讓去上班,所以就一直瞞著她。由于糖尿病并發癥,徐可友住院不久,便雙目失明,走到人生的盡頭。小浪底黃河公路大橋上,架橋機的轟鳴成為這位老黃河的生命絕唱。

2009年,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被評為“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典工程”。我們不會忘記,小浪底水庫,有徐可友流過的汗水;小浪底大橋,有徐可友走過的足跡;歲歲安瀾的大黃河,吟誦著華夏兒女生生不息、敬業奉獻的不朽詩篇。(張濤)


徐可友

徐可友在造船廠工地

一进一出抽搐g试看60秒